您好,欢迎来到北京赛思东方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企业培训、企业内训、企业管理咨询,我们更专业!
 
 
 

P/MPLS技术及在PTN/IP RAN中的应用

[发布日期:2013-07-27 17:37:30 浏览量:2645 文章来源:http://www.senseoriental.com]
 

1. PTN/IP RAN网络中的数据通信技术
1.1 分组传送技术的演进与发展
1.1.1 3G/LTE无线网络的演进与发展对传送网的要求
1.1.2 SDH/MSTP硬管道向分组弹性管道的发展
1.1.3 分组传送的必要性-缓解数据业务承载压力
1.1.4 从SDH/MSTP向PTN/IP RAN的演进与发展
1.2 3G/LTE分组承载方案
1.2.1 3G/LTE分组承载网模型
− VDF LTE解决方案构想
− IP/MPLS Forum 移动Backhaul解决方案-2G/3G
− IP/MPLS Forum 移动Backhaul解决方案-LTE
1.2.2 3G/LTE分组承载方案
− Native ETH分组承载方案
− Native IP分组承载方案
− L2 VPN分组承载方案
− L3 VPN分组承载方案
− 3G/LTE分组承载方案对比分析
1.2.3 网络模型抽象和运营商分组承载案例
1.3 3G/LTE分组承载方案应用考虑
1.3.1 L2方案
− 方案一:Native Eth+L2 VPN方案
− 方案二:纯L2 VPN方案(端到端L2 VPN方案)
1.3.2 L3方案
− 方案一:Native IP+L3 VPN方案
− 方案二:纯L3 VPN方案(端到端L3 VPN方案)
1.3.3 L2+L3方案
− 方案一:L2 VPN(汇聚层以下)+L3 VPN(汇聚层以上)方案
− 方案二:L2 VPN(核心层以下)+L3 VPN(核心层以上)方案
1.3.4 各种应用方案的应用场景及比较
1.4 PTN/IP RAN网络架构及设备
1.4.1 PTN网络架构及设备
1.4.2 IP RAN网络架构及设备
1.5 PTN/IP RAN技术方案比较
1.5.1 技术标准:IP/MPLS与T-MPLS/MPLS-TP
− 网络控制方式:分布式控制与集中控制
− 二、三层转发的区别:交换还是转发
− 面向连接和非面向连接的区别
− 时分复用和统计复用的区别
− 动态路由协议的引入
− 统计复用下的QoS保障技术
1.5.2 PTN/IP RAN网络三层技术引入方案
1.5.3 PTN/IP RAN网络保护技术方案
1.5.4 PTN/IP RAN网络运维要求
1.5.5 PTN/IP RAN网络安全性要求
1.6 电信运营商PTN/IP RAN网络建设方案
1.6.1 中国移动PTN网络建设方案-小三层方案
− L2 VPN(接入层/汇聚层PW)+L3 VPN(核心层)
1.6.2 中国移动PTN省干网建设方案
1.6.3 中国电信IP RAN网络建设方案-中三层方案
− L2 VPN(接入层PW)+L3 VPN(汇聚层/核心层)
1.6.4 中国联通IP RAN网络建设方案-大三层方案
− Native L3 VPN(端到端L3 VPN)
1.7 PTN/IP RAN网络与Internet的互联互通
1.7.1 中国电信IP RAN网络与163/CN2网络的互联互通
1.7.2 中国联通IP RAN网络与169网络的互联互通
1.7.3 中国移动PTN网络与CMnet的互联互通
1.8 PTN/IP RAN网络对数据通信的技术要求
1.8.1 以太网技术
1.8.2 IP技术
1.8.3 MPLS/MPLS-TE/MPLS VPN技术
1.8.4 T-MPLS/MPLS-TP技术
1.8.5 IP/MPLS数据通信技术在PTN/IP RAN中的应用

2. TCP/IP技术及子网划分
2.1 ISO/OSI参考模型
2.1.1 ISO/OSI-RM分层结构
2.1.2 ISO/OSI-RM各层的名称及功能
2.1.3 ISO/OSI-RM各层的主要信息格式
2.1.4 ISO/OSI-RM各层的地址信息
2.1.5 ISO/OSI-RM各层的主要通信协议
2.1.6 ISO/OSI-RM各层的主要设备
2.1.7 ISO/OSI-RM信息流程-信号的封装与解封装
2.1.8 PTN/IP RAN在ISO/OSI-RM中的位置
2.1.9 现代通信网技术在ISO/OSI-RM各层中的定位
2.2 TCP/IP参考模型
2.2.1 TCP/IP分层结构
2.2.2 TCP/IP分层结构与ISO/OSI-RM的关系
2.2.3 TCP/IP各层的名称及功能
2.2.4 TCP/IP各层的主要通信协议
2.2.5 ARP、RARP、IP、ICMP、IGMP、TCP/UDP等主要协议介绍
2.3 IP地址(指IPv4地址)
2.3.1 IP地址的表示方法
2.3.2 IP地址的分类与计算
2.3.3 IP地址计算练习
2.3.4 私有IP地址
2.3.5 PTN/IP RAN中IP地址的分配方法及举例
IP地址规划,哪些为PTN/IP RAN网内地址(由设备供应商负责),哪些对外地址需建设单位(设计院)负责,哪些地址必须在相同网段,哪些不能在相同网段?
2.4 IP子网的划分及案例分析
2.4.1 子网掩码的概念与作用
2.4.2 子网的划分方法
2.4.3 子网划分案例分析
2.4.4 子网划分练习
2.4.5 PTN/IP RAN中子网的划分方法
2.5 无类IP地址及子网划分
2.5.1 无类IP地址的表示方法
2.5.2 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
2.5.3 无类的域间路由选择-CIDR
2.5.4 无类的IP子网划分方法
2.5.5 无类的IP子网划分案例分析
2.5.6 无类的IP子网划分练习
2.5.7 PTN/IP RAN中无类的IP子网划分方法
2.6 IPv6技术介绍

3. 以太网技术及VLAN划分
3.1 以太网的概念及标准
3.1.1 以太网的概念及特点
3.1.2 冲突域与广播域的概念
3.1.3 以太网的分类
3.1.4 以太网标准介绍
− 以太网
− 快速以太网
− 千兆以太网
− 万兆以太网
− 40GE以太网
− 100GE以太网
3.2 MAC地址及构成
3.3 以太网帧结构
3.4 以太网交换机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3.4.1 以太网交换机的结构
3.4.2 MAC地址表
3.4.3 以太网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 二层转发的特点
− 二层转发帧结构
− 二层转发原理
− 二层转发工作模式
− 二层交换的冲突域
3.5 虚拟局域网-VLAN
3.5.1 引入VLAN的必要性
3.5.2 VLAN的概念及作用
3.5.3 静态VLAN与动态VLAN
3.5.4 VLAN标准IEEE 802.1Q及VLAN帧结构
3.5.5 VLAN的划分方法及举例
3.5.6 VLAN间的通信
− Acces Link与Trunk Link
− VLAN子接口
− 单臂路由
− 三层交换
3.5.7 PTN/IP RAN中VLAN的划分方法及举例
3.6 以太网接口E/FE/GE/10 GE/40 GE/100 GE介绍
3.7 端口聚合与链路汇聚
3.8 生成树协议
3.8.1 生成树协议-STP的概念与作用
3.8.2 生成树协议-STP的原理
3.8.3 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及端口备份
3.9 以太网及VLAN技术在PTN/IP RAN中的应用举例

4. 路由协议及区域划分
4.1 路由与路由协议
4.1.1 为什么引入三层?
4.1.2 路由的基本概念
4.1.3 直连路由、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
4.1.4 路由协议与可被路由协议
4.1.5 动态路由的概念与特点
4.1.6 引入动态路由协议的好处
4.1.7 路由协议的分类方法与分类
4.1.8 动态路由协议的基本原理
4.2 路由器的构成与工作原理
4.2.1 路由器的概念与功能
4.2.2 路由器的组成
4.2.3 路由表的构成与内容(管理距离、度量值、路径开销:Cost)
4.2.4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 路由信息的来源
− 路由表的建立
− 三层转发原理
− 三层转发工作模式
− 三层转发与二层转发原理比较
4.3 OSPF路由协议
4.3.1 OSPF的概念与相关名词术语
− OSPF的概念与特性
− 理解OSPF的主要名词术语及其概念:链路、链路状态、最短路径优先(SPF)算法、区域、自治系统(AS)、成本、邻接、链路状态数据库、拓扑结构数据库、转发数据库、路由表
4.3.2 OSPF网络类型
− 广播多路访问型(BMA)
− 非广播多路访问型(NBMA)
− 点到点型(PtP)
− 点到多点型(PtMP)
4.3.3 邻居与邻接关系
− Hello协议
− 路由器ID与区域ID
− DR与BDR(指定路由器与备用指定路由器)
4.3.4 OSPF的工作过程
− OSPF报文格式
− OSPF数据包的类型与功能
− OSPF运行步骤
− SPF算法简化实例
4.3.5 OSPF分层路由及区域
− 区域划分的必要性
− 单个区域OSPF与多区域OSPF
− 多区域OSPF的分层路由
− OSPF路由器的类型(内部路由器IR、主干路由器BR、区域边界路由器ABR、自治系统边界路由器ASBR)
− OSPF LSA类型及在区域划分中的作用
4.3.6 OSPF区域类型
− 标准区域(standard区域)
− 主干区域(Backbone区域)
− 末节区域(Stub区域)
− 完全末节区域(Totally Stub区域)
− 次末节区域(NSSA区域)
4.3.7 OSPF区域划分实例分析
4.3.8 OSPF在PTN/IP RAN 中的应用
4.4 集成IS-IS路由协议
4.4.1 IS-IS的概念与特性
− IS-IS的基本概念
− IS-IS相关名词术语
− IS-IS的基本特点
− IS-IS的增强特性
4.4.2 IS-IS地址编码方式
− IS-IS的标识(地址)
− IS-IS地址编码方式举例
4.4.3 IS-IS分层路由及区域划分
− IS-IS分层的概念
− IS-IS分层路由域
− IS-IS区域类型
− IS-IS路由器类型
− IS-IS区域划分举例
4.4.4 IS-IS的工作原理
− IS-IS报文格式
− IS-IS数据包的类型与功能
− IS-IS运行步骤
− 邻接关系建立
− 链路状态数据库泛洪过程
− IS-IS 多进程
− IS-IS的路由计算
4.4.5 IS-IS协议与OSPF协议的比较
4.4.6 IS-IS在IP RAN 中的应用
4.5 BGP路由协议
4.5.1 BGP的概念与特征
− BGP的基本概念
− BGP的独有特性
− BGP的基本功能
− BGP的应用场景
4.5.2 BGP路由通告
− BGP路由信息的来源
− BGP报文类型及处理过程
− 建立BGP邻居关系
− 形成BGP路由
− 最优路由和路由通告
4.5.3 BGP的路由属性
4.5.4 路由反射器(Router-Reflector)
4.5.5 BGP在PTN/IP RAN 中的应用

5. MPLS技术基础
5.1 MPLS的概念与技术特征
5.1.1 MPLS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5.1.2 理解MPLS的相关名词术语(标签栈、LER、LSR、LSP)
5.1.3 MPLS技术特征
5.2 MPLS的报文结构与标签栈
5.2.1 MPLS报文结构
5.2.2 MPLS标签栈
5.2.3 L2 VPN标签栈
5.2.4 L3 VPN标签栈
5.3 MPLS的网络构成与工作原理
5.3.1 MPLS的网络构成
5.3.2 LER与LSR
5.3.3 标签转发表与LSP的建立
5.3.4 MPLS工作原理
5.3.5 分组交换与通道交换的比较
5.4 静态MPLS与动态MPLS
5.4.1 静态MPLS的概念与技术特点
5.4.2 动态MPLS的概念与技术特点
5.4.3 动态MPLS的关键技术-信令技术:RSVP-TE、LDP
5.4.4 RSVP-TE与LDP信令协议介绍
5.4.5 动态MPLS的关键技术-路由技术:OSPF、ISIS、BGP
5.4.6 OSPF、ISIS及BGP路由协议介绍
5.4.7 静态MPLS与动态MPLS的技术比较(业务配置、网络可靠性(保护)、灵活调度、网络可扩展性、互联互通性)
5.5 MPLS LDP技术
5.5.1 MPLS LDP的基本概念
5.5.2 MPLS LDP标签分配方式
5.5.3 MPLS LDP动态隧道的建立
5.5.4 MPLS LDP隧道的特点
5.6 MPLS TE技术
5.6.1 引入MPLS TE的必要性
5.6.2 MPLS TE隧道的概念
5.6.3 MPLS TE隧道的实现关键-RSVP-TE
− 路径的建立和维护
− 路径的选择和控制
− CSPF工作原理
− 显式路径(严格显式路径、松散显式路径)
5.6.4 MPLS TE动态隧道的建立
5.6.5 MPLS TE与LDP对比
5.6.6 MPLS动态与静态的对比总结
5.7 MPLS与IP/SDH/MSTP技术的比较
5.7.1 MPLS与IP技术的比较
5.7.2 MPLS与SDH/MSTP的比较
5.8 MPLS/T-MPLS/MPLS-TP技术演进与发展
5.8.1 MPLS/T-MPLS/MPLS-TP技术演进
5.8.2 T-MPLS的概念与技术特征
5.8.3 MPLS-TP的概念与技术特征
5.8.4 T-MPLS与MPLS-TP及MPLS之间的比较
5.8.5 MPLS/T-MPLS/MPLS-TP技术进一步发展
5.8.6 IP/MPLS技术在IP RAN中的应用
5.8.7 T-MPLS/MPLS-TP技术在PTN中的应用

6. MPLS VPN技术原理及应用
6.1 MPLS VPN的概念与技术特征
6.1.1 为何引入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技术?
6.1.2 VPN的概念与特点
6.1.3 VPN的应用场景及应用
6.1.4 MPLS VPN分类
− L2 VPN(VLL、PWE3、VPLS)
− L3 VPN(MPLS BGP VPN)
6.1.5 MPLS VPN的技术特征
6.2 MPLS VPN网络架构
6.3 MPLS VPN技术框架
6.2.1 隧道技术
− MPLS-TP 隧道(静态)
− MPLS LDP (动/静态)
− MPLS TE (动/静态)
6.2.2 VPN技术
− PWE3
− L2 VPN
− L3 VPN
6.4 PWE3技术及应用
6.3.1 PWE3技术的引入及解决主要问题
6.3.2 PWE3的概念与技术特征
6.3.3 PWE3的分类
− 按实现方案分类:静态PW与动态PW
− 按组网类型分类:单段PW与多段PW
6.3.4 PWE3与L2 VPN的关系
− PWE3对控制平面的扩展
− PWE3对数据平面的扩展
6.3.5 PWE3的结构模型与工作原理
− PWE3结构模型
− PWE3封装格式
− PWE3的信令
− PWE3的报文转发
− PWE3实现中的关键技术
6.3.6 PWE3的应用场景
− 场景一:企业网虚拟专线业务
− 场景二:移动2G和3G业务
6.3.7 PWE3的应用方案
− 方案一:基于PWE3的2G TDM业务承载方案
− 方案二:基于PWE3的3G IP基站业务承载方案
− 方案三:基于PWE3的E-LAN/E-LINE专线方案
6.3.8 PWE3技术在PTN/IP RAN中的应用方案及举例
6.5 MS-PW(多段PW)技术及应用
6.4.1 MS-PW技术的引入及解决主要问题
6.4.2 MS-PW的概念与技术特征
6.4.3 MS-PW(多段PW)与SS-PW(单段PW,即PWE3)的比较
6.4.4 MS-PW的结构模型与工作原理
− MS-PW参考模型
− MS-PW新增概念(T-PE、S-PE、净荷类型)
− S-PE点PW标签交换
6.4.5 MS-PW的应用场景及应用
− 场景一:降低核心层/汇聚层业务压力
− 场景二:端到端的Inter-area业务创建与实现
− 场景三:穿越异构PSN网络
− 场景四:MS-PW APS增强网络可靠性和扩展性
− 场景五:分段保护增强可靠性
6.4.6 3G/LTE PTN承载网保护方式演进
− 3G/LTE PTN承载网原Tunnel APS保护方案
− 3G/LTE PTN承载网PTN MS-PW保护方案
6.4.7 MS-PW技术在PTN/IP RAN中的应用方案及举例
6.6 MPLS L2 VPN介绍
6.7 MPLS L3 VPN介绍
6.8 MPLS VPN承载方案总结
6.9 MPLS VPN技术在PTN/IP RAN中的应用方案及举例

7. MPLS L2 VPN技术及在PTN/IP RAN中的应用
7.1 MPLS L2 VPN的概念与技术特征
7.1.1 L2 VPN的概念与特点
7.1.2 L2 VPN的应用场景及应用
7.1.3 L2 VPN的技术特征
7.2 MPLS L2 VPN技术种类
7.2.1 虚拟专线(VPW)
− 虚拟租用线-VLL
− VLL、跨域VLL与VLL FRR
− 虚拟专用线业务-VPWS
− 基于Martini点到点的MPLS L2 VPN技术(基于LDP的扩展实现)
− 基于Kompella的点到点MPLS L2 VPN技术(基于MP-BGP扩展实现)
− 基于L2TP的点到点IP L2 VPN技术
7.2.2 虚拟专用LAN(VPL)
− 虚拟专用局域网业务-VPLS
− VPLS、分层VPLS与跨域VPLS
− 基于Martini的VPLS(基于LDP的扩展实现)
− 基于Kompella VPLS(基于MP-BGP扩展实现)
− 基于L3TP的VPLS
7.3 MPLS L2 VPN网络架构
7.4 MPLS L2 VPN工作原理
7.5 VPWS技术
7.6 VPLS技术
7.7 虚拟交换实例-VSI
7.8 MPLS L2 VPN技术在PTN/IP RAN中的应用方案及举例

8. MPLS L3 VPN技术及在PTN/IP RAN中的应用
8.1 MPLS L3 VPN的概念与技术特征
8.1.1 L3 VPN的概念与特点
8.1.2 L3VPN、分层VPN与VPN FRR
8.1.3 L3 VPN的技术特征
8.1.4 L3 VPN的应用场景及应用
8.2 L3 VPN的技术种类
8.2.1 通用路由封装协议-GRE
8.2.2 MPLS BGP VPN
8.2.3 L3TP
8.3 L3 VPN的网络架构
8.3.1 基本的VPN组网方案
8.3.2 Hub & Spoke组网方案
8.3.3 Extranet组网方案
8.4 L3 VPN的报文转发
8.4.1 L3 VPN报文格式
8.4.2 VPN-IPv4地址
8.4.3 地址空间重叠
8.4.4 L3 VPN相关名词术语
− Site(站点)
− VPN实例
− VPN Target属性
− MP-BGP
− 路由策略(Routing Policy)
− 隧道策略(Tunneling Policy)
8.4.5 L3 VPN的路由信息发布
− 通过MP-BGP建立VPN内路由导航数据
− 本地CE到入口PE的路由信息交换
− 入口PE到出口PE的路由信息交换
− 出口PE到远端CE的路由信息交换
8.5 虚拟路由转发-VRF(或VPN实例:VPN-Instance)
8.5.1 VRF的组成
8.5.2 VRF通行证介绍
8.5.3 RD的功能与技术特点
8.5.4 RT的功能与技术特点
8.5.5 RT通过两个属性控制VPN内站点互通策略
8.5.6 RT应用模式及举例(Full-Mesh模式、Hub-Spoke模式及extranet模式)
8.6 MPLS L3 VPN大型网络组网关键技术方案
8.6.1 跨域VPN(Multi-AS VPN)技术方案
− 跨域VPN的概念及应用
− SPE与UPE的定义
− 方案一:Inter-Provider Option A
− 方案二:Inter-Provider Option B
− 方案三:Inter-Provider Option C
8.6.2 分层VPN(HoVPN)技术方案
− 端到端L3VPN网络应用的局限性(性能受制于网络规模)
− 分层模型与平面模型的概念
− HoVPN的概念及应用
− HoVPN的基本结构
− HoVPN组大网的实现方案
− SPE-UPE之间的路由:MP-BGP、MP-IBGP及MP-EBGP
− HoVPN的嵌套与扩展(分层式PE嵌套)
8.6.3 MCE(Multi-VPN-Instance CE)技术方案
− MCE的概念及应用
− MCE工作原理
8.7 MPLS L3 VPN大型网络组网应用方案
8.7.1 使用点对点PW承载点对多点业务
8.7.2 使用L3 VPN承载点对多点业务
8.7.3 BBU集中场景下PW维护效率
8.7.4 BBU集中场景下L3VPN维护效率
8.7.5 二、三层VPN承载LTE X2业务效率比较
8.8 MPLS L3 VPN技术在PTN/IP RAN中的应用方案及举例
8.8.1 L3 VPN的两种实现方式
− 静态L3VPN
− 动态L3VPN
8.8.2 静态L3 VPN的应用特点、适用场景与现网应用
8.8.3 动态L3 VPN的应用特点、适用场景与现网应用
8.8.4 PTN L3 VPN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
− Backhaul应用场景—LTE业务承载
− Backhaul的PTN L3 VPN应用方案
− PTN的L3 VPN技术方案

9. MPLS L2 VPN 与MPLS L3 VPN桥接技术与应用
9.1 L2 VPN与L3 VPN桥接基本概念
9.1.1 L2 VPN与L3 VPN桥接的概念
9.1.2 Virtual Group
9.1.3 L2 Virtual Entity(L2VE)
9.1.4 L3 Virtual Entity(L3VE)
9.2 L2 /L3 VPN桥接应用场景
9.3 L2 /L3 VPN桥接实现方案
9.3.1 传统L2VPN接入L3VPN
9.3.2 L2/L3VPN桥接实现方案
9.4 L2 /L3 VPN桥接基本原理
9.5 L2 /L3 VPN桥接在PTN中的典型组网和应用
9.5.1 LTE网络的体系架构
9.5.2 LTE承载网PTN典型组网方案
− L2 VPN+L3 VPN承载PTN方案及协议栈
− L3 VPN端到端承载PTN方案及协议栈
9.5.3 LTE承载网PTN中VPN应用场景
− 场景一:sGW所在位置的不同
− 场景二:eNB接入位置的不同
9.5.4 L2 /L3 VPN桥接业务部署方案
− 方案一:port+vlan接入方式
− 方案二:port+vlan-range接入方式
− 方案三:port接入方式
9.6 L2 /L3 VPN桥接在IP RAN中的典型组网和应用
9.6.1 LTE承载网IP RAN典型组网方案
− L2 VPN+L3 VPN承载IP RAN方案及协议栈
− L3 VPN端到端承载IP RAN方案及协议栈
9.6.2 Packet PW参考模型和转发模型
9.6.3 L2/L3VPN桥接在IP RAN中典型应用
− 应用一:packet PW在IP FRR中的应用
− 应用二:packet PW在3G业务传输中的应用
9.7 L2 /L3 VPN桥接实现IP/MPLS与MPLS-TP互通的应用
9.7.1 LTE承载网PTN中VPN桥接的重叠互通场景
9.7.2 IP/MPLS与MPLS-TP互通的实现方案
− L2 /L3 VPN桥接技术方案
− MS-PW技术方案
9.7.3 L2 /L3 VPN桥接实现IP/MPLS与MPLS-TP互通
− 采用L2 /L3 VPN桥接的互通场景
− L2 /L3 VPN桥接场景下的报文封装格式
9.7.4 MS-PW实现IP/MPLS与MPLS-TP互通
− 采用MS-PW的对等互通场景
− MS-PW场景下的报文封装格式

10. IP/MPLS路由保护技术及在PTN/IP RAN中的应用
10.1 链路冗余技术-LAG
10.1.1 链路聚合LAG的概念及特点
− 以太网链路聚合LAG的概念
− 链路聚合的优势
− 链路聚合的实现条件
10.1.2 链路聚合LAG的分类
− 静态聚合
− 手工聚合
− 动态聚合
10.1.3 以太通道-EtherChannel
− EtherChannel的概念
− EtherChannel的作用
− EtherChannel的分类(2层EtherChannel、3层EtherChannel)
10.1.4 链路汇聚控制协议-LACP
− LACP的概念
− LACP的工作模式
10.1.5 链路聚合LAG原理
10.1.6 链路聚合LAG负载均衡的实现
10.1.7 链路聚合LAG冗余备份的实现
10.1.8 MC-LAG链路冗余技术方案及应用
10.1.9 LAG/MC-LAG链路冗余技术在PTN/IP RAN中的应用举例
10.2 网关冗余技术-VRRP路由保护
10.2.1 VRRP的概念及特点
10.2.2 VRRP的应用场景
10.2.3 VRRP网络构成
10.2.4 VRRP相关名词术语
− 虚拟IP地址与MAC地址
− VRRP路由器
− 虚拟路由器
− 主控路由器和备份路由器
− VRRP组
10.2.5 VRRP报文格式
10.2.6 VRRP工作原理
− VRRP工作状态及切换过程
− VRRP转发机制
− VRRP选举机制
− VRRP优先级调整
10.2.7 VRRP路由保护技术方案
− VRRP冗余备份
− VRRP负载均衡
10.2.8 VRRP路由保护在PTN/IP RAN中的应用举例
10.3 快速重路由-FRR路由保护
10.3.1 引入FRR的必要性
10.3.2 FRR的概念与特点
10.3.3 FRR的分类
− IP FRR(应用于IP网络)
− LDP FRR(应用于MPLS VPN网络)
− TE FRR(在MPLS TE中,对核心链路或节点进行保护)
− VPN FRR(包括L2 VPN FRR和L3 VPN FRR,应用于应用系统双归接入到PE路由器的场景)
10.3.4 各种FRR概念的区别
10.3.5 各种FRR的应用场景
10.4 MPLS-TE FRR路由保护
10.4.1 TE FRR的概念与特点
10.4.2 TE FRR的应用场景及应用
10.4.3 TE FRR相关名词术语
− 主LSP
− Bypass LSP
− 本地修复节点PLR(Point of Local Repair)
− 汇聚点MP(Merge Point)
10.4.4 TE FRR快速重路由方式
− Detour方式:1:1备份
− Facility方式:1:N保护
10.4.5 TE FRR保护分类
− 链路保护
− 节点保护
− 路径保护
10.4.6 TE FRR保护实现方式
− 主LSP的建立
− Bypass LSP的建立
− 绑定计算
− 失效检测
− 切换过程
− 切换后LSP的维护
− 重优化
− 转发
10.4.7 BFD+TE FRR在路由保护中的应用
10.4.8 MPLS-TE FRR保护实现方案举例
10.5 LDP FRR路由保护
10.5.1 LDP FRR的概念与特点
10.5.2 LDP FRR的保护实现方式
10.5.3 LDP FRR的应用场景及应用
10.6 VPN FRR路由保护
10.6.1 VPN FRR的概念与特点
10.6.2 VPN FRR的分类
− L2 VPN FRR
− L3 VPN FRR
10.6.3 VPN FRR工作原理及关键技术
− VPN FRR工作原理
− 虚拟交换实例-VSI
− 虚拟路由转发-VRF
− VSI与VRF的应用场景
10.6.4 L2 VPN FRR的保护实现方式
10.6.5 L3 VPN FRR的保护实现方式
10.6.6 VPN FRR的应用场景及应用
− L2 VPN FRR的应用场景及应用
− L3 VPN FRR的应用场景及应用
10.7 IP FRR路由保护
10.7.1 IP FRR的概念与特点
10.7.2 IP FRR的保护实现方式
10.7.3 IP FRR的应用场景及应用
10.8 IP FRR、LDP FRR、MPLS TE FRR及VPN FRR路由保护技术的比较
10.9 FRR路由保护在PTN/IP RAN中的应用举例
10.10 BFD+LAG+FRR+VRRP联合技术方案在PTN/IP RAN中的应用举例
10.10.1 3G/LTE承载网PTN/IP RAN网络结构
10.10.2 双向转发检测BFD+OAM(MPLS OAM或ETH OAM)联合故障检测方案
10.10.3 VRRP保护技术方案(双规保护)
− VSI +VRRP保护技术方案
− VRF+VRRP保护技术方案
10.10.4 VPN FRR保护技术方案(保护对象:节点和链路)
10.10.5 TE FRR保护技术方案(保护对象:路径)
10.10.6 IP FRR保护技术方案(保护对象:路径)
10.10.7 端到端 LSP 1+1/1:1 APS保护技术方案(保护对象:业务通道-MPLS Tunnel)
10.10.8 MC-PW-APS/PW Redundancy/环网保护技术方案(保护对象:业务通道:工作PW)
10.10.9 IMA Group保护技术方案(保护对象:ATM端口)
10.10.10 LAG/MC-LAG保护技术方案(保护对象:以太网端口)
10.10.11 LMSP/MC-LMSP保护技术方案(保护对象:STM-1/4的光口)
10.10.12 双规保护技术方案(MC PW APS、MC LAG、MC LMSP)

11. TD-LTE承载网PTN保护技术方案案例分析
11.1 TD-LTE承载网PTN网络结构
11.2 PTN与eNodeB之间的保护技术方案
11.2.1 LAG
11.2.2 TPS
11.3 PTN本地网保护技术方案
11.3.1 接入层保护技术方案
− L2 VPN
− PW双规(或PW冗余)
− LSP 1:1
11.3.2 核心层/汇聚层保护技术方案
− L3 VPN
− VPN FRR+LSP 1:1
11.4 省干L3 PTN保护技术方案
11.4.1 L3 VPN
11.4.2 VPN FRR+LSP 1:1
11.5 PTN本地网与省干网之间的保护技术方案- IP FRR
11.6 PTN与RNC/aGW/MME之间的保护技术方案-VRRP+IP FRR+LAG